春季歷來是求職的高峰期,素有“金三銀四”的說法,對應屆生而言,當下的求職時間窗口尤為珍貴。一兩個月之前,尚未落實工作崗位的應屆生們不會想到,疫情的降臨會令他們的職業生涯充滿變數。中國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曾坦言,2020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受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影響,預計今年上半年高校畢業生將面臨更加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 毋庸置疑的是,2020年是應屆生就業最難的一年。如何才能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斬獲自己心儀的offer呢?
01從現在做起,評估你自己
馬雲在湖畔大學開學時,每年都會向所有學員提三個問題:“你有什麽?你要什麽?你可以放棄什麽?”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作為應屆生,我們在大學學到的知識不一樣,成長不一樣,對未來的希冀可能也不一樣。雖然我們缺乏社會的磨礪,但是我們肯定也有一技之長或者有個難能可貴的品質,或者其他你引以為傲的方面。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經說過:“傑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賦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在可能的範圍內發揮到最高限度的人。”每個人都是飽含無限潛力的種子。是否能夠真正發揮出潛力,關鍵在於對自己的認識。什麽樣的未來是自己願意拼盡力氣去追尋的,什麽樣的夢想是自己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放棄的?找工作之前先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一個人如果都不了解自己,那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發展就無從談起了。正確認識自己,不斷挖掘,不斷嘗試,找到自己真正擅長的,把它用對地方,不斷地死磕下去,才會逐漸綻放出自己的光彩,逐步走向無限。
02大膽無畏地邁出第一步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心裏惦記了很多年想做的事,因為害怕失敗卻遲遲不敢去做。這些事可能是離開家鄉,可能是進入新領域,或者也可能是……總之,這些事會時不時的出現在腦子裏,然後又歸於沉寂?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人生的舒適區,但在舒適區裏幹不成大事,也成不了大器。承擔風險需要魄力——要能大膽進入不熟悉的工作領域,嘗試新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事物。突破的本質,就是人們以前從未嘗試過。我們多年來受到的教育大部分是“謹言慎行”“凡事小心”,所以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不敢打破現狀,邁出第一步。我們不狂妄自大,更不應該妄自菲薄。千萬別說自己不行,當你說自己不行,就真的不行了。這種心理暗示,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實現”,指一個人越相信什麽,越可能發生什麽。你覺得自己不行,你就真的不行。一旦你的負強化過多,就會對自己造成思想上的“矮化”。一旦你開始自我設限,你就變成了一只跳蚤。“跳蚤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實驗,科學家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輕易就可以跳出來;把跳蚤放入加蓋的玻璃杯,跳蚤撞到蓋子,自然跳不出去。連續多次,跳蚤改變跳躍高度以適應環境,依然跳不出杯子。一周之後,蓋子取下來,但跳蚤卻再也跳不出來了,變成了一只“爬蚤”。找工作的時候也一樣,我們就像被困在這個玻璃杯中,突破最難的部分是向前邁出的第一步。我們都要有勇氣嘗試新鮮的、未經證實的事物,找工作的過程肯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只要堅持下去,轉彎角或許就會遇到自己的機遇。
03充實自己的社會人脈圈
奧美互動全球CEO布賴恩曾經總結過職業生涯的三大燃料——可遷移的技能、有意義的經驗,和持久的關系。這三種職場燃料是比薪水更重要的價值回報,它們是決定你的職業高度以及支撐你跑完職場馬拉松的重要能源儲備。其中,持久的關系應該是這三種職場燃料中最有效、最耐用的一種。《人才招聘趨勢報告》顯示,“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人力工作者認為,內部推薦、建立雇主品牌及使用社交平臺將成為未來最重要且將長久持續的3個招聘趨勢。”排在首位的就是內部推薦,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我們如果想找工作,那我們的工作在哪裏,漫談撒網是不對的,必須去找到並搭建自己的人脈圈。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也在其“六度人脈理論”中講,“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親人、老師、同學、校友、甚至是球友等親密關系去發掘自己的二度人脈。很多人說自己剛畢業沒有人脈,人脈都是慢慢積攢的,無論是你的親人朋友,還是你的老師校友,他們都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你的合作夥伴。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應該敞開心扉接受每一個可以幫助你成長的人。在思考誰可能有助於加快你的努力時,先考慮誰可能成為重要的盟友,甚至是為你沖鋒陷陣、拼殺在前的步兵。任正非有一句特別經典的話:“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多與外界的人交流,充分維護自己的人脈關系。任正非認為:“與別人一起喝咖啡是在交流,吸收外界的能量,在優化自己。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神交。咖啡廳也只是一個交流場所,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交流的機會與場所,不要狹隘地理解形式。”
04積極行動,告別拖延
生活中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特別是疫情期間,大家的私人時間被強製壓縮,受各種生活瑣事的影響,找工作的效率一降再降。如果你對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事情缺乏專註,你就很容易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在那些漫無目的的行為上。這些事情並沒有那麽重要,你只是因為舊習慣或是其他錯誤的原因而去做它們,重要的事情卻被拖延。試試下面的辦法,也許能讓你更加專註。把你最想做的4件事情寫下來,放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為了讓你的註意力保持在正確的事情上,你必須每天都提醒自己什麽是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好好想一想,把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縮小到4件,然後把這4件事情寫在兩張便簽上,一張貼在你工作的地方,一張貼在你的床頭櫃上。在你做認為重要的事情時要專註。問問自己:當你專註做某件事的時候,哪三點是你最大的幹擾因素?想一想你能怎樣避免這些事情讓你分心?比如,關上你辦公室的門,把手機調成一個小時的靜音,或是關掉微信和郵件的通知等等。當然,也要適當的註意勞逸結合。神經繃得太緊會容易疲勞過度,從而導致效率降低。在手機上設個45分鐘提醒的鬧鐘,然後把它放在某個你看不到的地方,在這45分鐘裏,讓自己進入無幹擾環境中,盡可能地專註於你的工作;然後再設置一個15分鐘休息的鬧鐘,你可以在這段時間盡可能地休息休息,出去走走、吃點小點心,或是和別人聊聊天。
05別讓恐懼影響你的決定
困擾大多數求職者的往往不是“沒有offer怎麽辦”的問題,而是“這幾個offer我該如何選擇?”九成以上遭遇職場困惑的人,幾乎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我想知道,什麽是最適合我的工作?很多求職中的人,都曾在紙上寫下幾個工作方向後,反復比較優劣。卻始終無法如願圈出那個最佳答案,將其余選項輕松劃去。於是,很多人的職場都在這一步停了下來,踟躕不前。耐克的廣告語“Just Do It”可以說是遍布全球,除了“只管去做”的含義之外,其實這句話還隱藏了另外一層含義——不要花太多時間思考。這似乎與我們大多數人在人生道路上收到的建議相矛盾。想想有多少次你聽到別人說“別急!”或者“三思而行”。我們經常會認為,遇到事情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未免有些莽撞,因而常常陷入猶豫、糾結,不知該做何選擇。想對一個問題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是很自然的,但要被諸如“如果我錯了怎麽辦?”或者“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怎麽辦?”之類的問題給糾纏住了,你就可能會因為恐懼而無所作為。不要瞻前顧後,不要把利弊得失算得太清楚,要讓需要采取行動的緊迫感戰勝所有的疑慮和挫折。不是鼓勵放棄選擇,而是說要適可而止。工作會發生變化,我們自身也在發生變化,最適合的工作應該是與我們之間始終保持動態平衡的一種工作狀態。它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好幾份工作共同來成就你。我們雖無法到達“最適合”的那一個點,但我們還是可以動身,朝著這個方向無限接近準確,獲得“最適合”的一些點。
現在是讓我們所有人做出決定的時候了,我們是駐足不前,還是全身心地投入有意義的人生?我真誠地希望你們能感受到這種緊迫感,並以此作為一種內在的力量,選擇與那些邁步向前的人為伍。那個聲音呼喚的,就是你。